高山症相關生理名詞
動脈血氧飽和度(SpO2)
在臨床上,血氧飽和度的監測(Pulse oximetry即SPO2),是一種普遍呼吸狀態的指標。正常人體動脈血的血氧飽和度為98% ,靜脈血為75%。一般認為SpO2正常應不低於94%,在94%以下為供氧不足。有學者將SpO2<90%定為低氧血症的標準,並認為當SpO2高於70%時準確性可達±2%,SpO2低於70%時則可有誤差。
計算公式
肺泡內氧分壓(PAO2)
為溶解於血液中的氧所產生的張力。動脈血氧分壓(PaO2)正常約為13.3kPa(100mmHg),取決於吸入氣體的氧分壓和肺的呼吸功能。靜脈血氧分壓(PvO2)正常約為5.32 kPa(40mmHg),可反應內呼吸的情況。
氣氧分壓(Partial Pressure of inspired oxygen,PIO2)
Pb除受高度影響外,也隨溫度、氣侯惡劣而下降。當PIO2下降,肺泡內氧分壓(PAO2)、動脈內氧分壓(PaO2)及動脈血氧飽和度(SpO2)都會下降,造成組織缺氧,最後形成低壓性缺氧繼而引發高山症。海平面的大氣壓力(barometric pressure, Pb)為760 mmHg,而2000公尺時,Pb約為590 mmHg。隨著海拔高度上升,人體吸入之氣氧分壓(Partial Pressure of inspired oxygen,PIO2)亦隨之減少。
肺泡內氧分壓(PAO2)
PaO2是指肺臟中,每個肺泡和它相應的毛細血管看作是最基本的肺的氣體交換單位。這裡進行的氧和二氧化碳的交換進行交換,稱為外呼吸,而後經身體循環將氧攜帶至身體各部,在組織中細胞水平所進行的氣體交換稱為內呼吸。
PaO2(血氧分壓. 動脈內氧氣的壓力):正常值80-100mmHg,偏低:肺功能不全、氣喘、肺炎、先天性心臟病。偏高:表示吸入大量過多的氧氣例如:運動後。
每分鐘通氣量增加(minute ventilation)
每分鐘整個肺部呼吸的動態過程,並且可以使用下面的公式來計算:VE = VT × f,其中VE表示升每分鐘通氣量(升-1每分鐘),VT表示在升潮氣量,和f表示呼吸頻率在每分鐘呼吸。
有氧呼吸
呼吸作用是一種酶促氧化反應。雖名為氧化反應,不論有否氧氣參與,都可稱作呼吸作用。有氧氣參與時的呼吸作用,因為需用氧氣,稱為有氧呼吸(aerobic respiration)。
無氧呼吸
呼吸轉換時,來不及補充氧氣,便會抑制糖解後的運作,直接將糖解作用的丙酮酸還原成乳酸,故常有肌肉酸痛感覺,稱為無氧呼吸,機化合物進行無氧呼吸時,其產生的能量,比進行有氧呼吸時要少。
糖解作用
糖酵解又稱糖解作用是所有生物細胞糖代謝過程的第一步。糖酵解在細胞的細胞質中進行。不論有氧還是無氧環境,糖會經過同樣的過程分解為丙酮酸。
粒線體
粒線體的英文名稱是mitochondrion,源自希臘語mito(線)及khondrion(顆粒)的組合。同時是ATP能量的供應工廠。身體的正常運作都必須有腺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的參與。細胞內約90%的能量ATP都由粒線體產生,而為了產生ATP,粒線體必須消耗氧氣。據估計,細胞內90%的氧分子都為粒線體所使用。因此粒線體本質上就是一個高度好氧的胞器,
血紅素
血紅素或血基質(Heme)是一種含鐵的輔因子,鐵原子位於被稱為紫質(porphyrin)的大雜環化合物中心。並非所有的紫質分子中都含有鐵,但含有紫質的金屬蛋白都以血紅素為輔因子,這些蛋白質即血紅蛋白。血紅素能夠幫助酶催化其底物分子。 Heme為血基質,而Hemoglobin為血紅蛋白,請注意其中的分別。
血氧儀
指式脈搏血含氧量機應用了 無創測定血氧飽和技術,有慢阻性氣管 (COAD)、登山客或睡眠窒息症 (OSA) 的人,可能需要血氧定量計進行睡眠氧飽和度測試。 再者,由於現代脈搏血氧定量計可迅速反映血氧量,故任何病因或者是缺氧時有可能引致呼吸暫停、心率減慢或加快、高山症及氧合改變等均應使用脈搏血氧定量計作持續監察,這樣才可及時發現危險。
加壓艙
氣艙內在一定的時間內維持氣壓上升的狀態,這個裝置可以使身體獲得到比平常呼吸還多的氧氣。登山團隊也可以使用攜帶式加壓艙,如果緊急高山症可以快速緩解缺氧狀態,使症狀不再惡化。
乳酸閥值
所謂的乳酸閾值(Lactate Threshold)即是指血液中乳酸突然開始堆積的閾值,因為當運動強度逐漸提高時,血液會來不及將乳酸排除以及氧氣的供應趕不上肌肉消耗而造成血液中的乳酸突然開始堆積。身體會分解葡萄糖作為能量,而這個轉化過程的副產物就是乳酸。輕鬆跑時,身體會透過柯氏循環 (Cori Cycle) 回收乳酸,再將其轉化為能量,並帶走氫離。
乳酸閥值心跳率
乳酸閾值(Lactate Threshold,LT),是人體從ZONE 4有氧強度進入ZONE 5無氧強度的臨界點,乳酸便開始快速堆積造成肌肉疲勞,對於從事耐力型運動的人來說是一項重要的指標數據。此數據會隨著訓練而上升, 會越來越接近最大攝氧量的心跳值,選手乳酸堆積閥值的心跳可以達到85-90%最大攝氧量的心跳值。
最大心跳率
心跳率為每分鐘心臟收縮擠壓血液送出的次數,正常安靜時的心跳率大約是每分鐘60~80次,但每個人的心跳率會因年齡、性別、體能水準而有差異。當人體在運動時,因為能量需求增加,可能會超過每分鐘200次,但實際情況仍須視個人年齡與運動強度而定。由於心跳率的增加和運動負荷成正比,且非常容易測量,因此常被用來當作判斷運動強度的指標。一般檢測心跳率的方法為測量橈動脈或頸動脈的脈搏數,測量方法可計算固定時間(例如15秒)再推算出一分鐘的心跳率。
雖然心跳率會隨著運動強度的增加而上升,但並不會無止盡的上升。當運動強度漸漸達到最大值時,心跳率會出現一段高原期,也就是無法再隨著運動強度增加而上升,此時心跳率的最高值稱之為最大心跳率。由於最大心跳率不會因運動訓練而有顯著的改變,只會有些許的變化,所以可被用來預估運動強度。目前最被廣泛使用的最大心跳率預估公式為「220-年齡」,當計算出最大心跳率之後,便以最大心跳率的百分比來區分運動的強度,運動時心跳率若達到最大心跳率的60%~70%屬於低強度運動,達到70%~80%屬於中強度運動,而達到80%以上則屬於高強度運動。
最大攝氧量
(maximal oxygen uptake,V‧O2max)是指一個人在海平面上,從事最激烈的運動時,組織細胞所能消耗或利用的氧之最高值,可用來評價個人有氧作業能量及心肺耐力的最佳指標,並可透過最大攝氧量設定耐力運動訓練強度。
要正確估算出最大攝氧量,必須進行大肌肉群的運動方能測知。測量最大攝氧量的方法可分為直接測量法與間接測量法二種。直接測量法較為精確,需在 實驗以電動跑步機 或腳踏車,並運用氣體分析儀測得;間接測量法較為簡單,包括12分鐘跑走測驗、登階測驗、固定距離跑走測驗、20公尺來回跑、2分鐘左右反覆側步等。儘管,測量最大攝氧量的測驗方式極多,但考量執行上的便利,仍多採用間接測量法預測最大攝氧量。
體重為影響最大攝氧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最大攝氧量通常為除以個人體重來表示,其表示法為每公斤體重每分鐘的攝氧量(ml/kg/min)。除了體重之外,影響個人最大攝氧量的因素亦包括性別、年齡、海拔、遺傳與體能水準等。一般人的最大攝氧量是二尖瓣膜狹窄症患者的2.5倍。再以優秀運動選手與一般人比較,則可發現優秀選手的最大攝氧量約為一般人的1.79倍。造成上述攝氧量的差異,主要與最大心跳率與每跳輸出量有關。運動訓練,亦為體能水準的提升,則可改變先天遺傳對攝氧量的限制。規律運動可維持較佳的心肺功能,提升最大攝氧量。常活動的人,亦可維持較佳的體能,擁有較高的攝氧量;坐式生活型態的人,最大攝氧量則會隨 年齡的增加而減少。(見表一)
(Reference: The Physical Fitness Specialist Certification Manual, The Cooper Institute for Aerobics Research, Dallas TX, revised 1997 printed in Advance Fitness Assessment & Exercise Prescription, 3rd Edition, Vivian H. Heyward, 1998.p48.)
健康體適能
目前大眾所談論的體適能泛指健康體適能(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其定義為與一般民眾健康最為相關的身體適應能力,有別於與運動競技表現相關的競技體適能,因為從國民健康的觀點來看,相較於競技體適能而言,健康體適能所包含的要素,顯然更為重要。其要素包括:
1.心肺耐力(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
心肺適能,也可以稱為心肺耐力,是指個人的肺臟與心臟,從空氣中攜帶氧氣,並將氧氣輸送到組織細胞加以使用的能力。因此心肺適能可以說是個人的心臟、肺臟、血管、與組 織細胞有氧能力的指標。提升心肺適能的重要性心肺適能較佳,可以使我們運動持續較久、且不至於很快疲倦,也可以使我們平日工作時間更久,更有效率。
2.身體組成(body composition)
身體是由骨骼、肌肉、脂肪及其他組織所構成,而所謂「身體組成」是指各組織佔全身的比例。 其中,脂肪對於健康的影響越來越受到重視,過多的脂肪容易導致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且過度的肥胖對心理亦會造成不良的影響。身體評估指標包含了體重、身體質量指數、體脂肪百分比、腰臀圍。
3.柔軟度(flexibility)
柔軟性就是關節的可動範圍。如果身體維持良好的柔軟性,關節就不容易僵硬,身體的活動靈活,也可以減少因為肌肉緊張所帶來的疲勞與痠痛。而且肌肉的延展性佳,不容易拉傷,相對地運動傷害就減少,也同時提昇運動能力。
4.肌力(muscle strength)
指肌肉對抗某種阻力時所發出力量,一般而言是指肌肉在 一次收縮時所能產生的最大力量。
5.肌耐力(muscle endurance)
心肺耐力是指有關人體主要的肌肉群,經過一段時間動態的、從中等至高強度的活動能力;而身體組成是指身體脂肪組織與非脂肪組織各佔的比率;柔軟度是代表人體各個關節可活動的最大範圍(range of motion);肌力所代表的是身上特定肌肉或某一肌肉群同時收縮能產生的最大力量;肌耐力是指一肌肉群從事重複收縮動作時,經過一段時間不產生肌肉疲勞的持久能力或是某一肌肉群能長時間保持對抗固定重量的耐久能力,而肌力與肌耐力也合稱為肌肉適能。